虎嗅,两周年

发布时间:2014-05-15

  2012年,包括虎嗅在内,忽啦间新创了多家所谓的科技博客;以虎嗅为代表,“编辑+社会化”的资讯产生与筛选方式在那时被多家新创媒体运用;2012年年中,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一夜之间,所谓“自媒体”红遍大江南北,特别在科技界,“自媒体”风头大有盖过传统专业媒体人、成为一些企业更欢迎的座上宾的势头……然而之后呢?之后呢?2013年到现在,这一股股从不同泉眼急速流出的新媒体清流,综合来看,除了流量或规模有所壮大、影响有所提升,实质性的突破并不多,局限依旧明显。

  实质性的突破:

  1、产品创新。

  看看,包括虎嗅在内的这些商业科技新媒体,产品形态、哪怕仅指内容产品形态还相当单一而原始。除了码字儿、Post文章,各家还能晒出什么别的绝活儿么?偶尔鼓捣出的三招两式往往只是扑腾个热闹。这两年,移动新媒体的一大宠儿是App今日头条,它之所以能比其他绝大多数包括各大新闻客户端在内的新媒体取得更加迅猛的成长,根本原因在于它不但抓住了用户的某个需求、并且通过技术可复制、数据化地去驱动了产品、掳获了用户。所谓的“新媒体”,如果一日不跳出以内容驱动的思维模式,一日羞称“新”媒体。

  不管是UGC还是EGC,不管你是做社区还是平台,能否在产生与发现好内容的过程中,加大技术与产品的权重,而不是让技术产品成为内容一张可有可无的皮毛?

  2、商业模式的明确、可复制与持续。

  可以骄傲地说,作为一家出生时被很多人严重不看好商业生命力的小新媒体、初创公司,虎嗅已在第二年以有节操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力。我们基本上可以养活自己了。

  然而眼下的产品能力、服务能力、销售与商业开发能力,我们自己心里明白,还是相当脆弱、轻薄的。根源于上述第一点的产品创新不足,商业模式方面,圈里这几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足够严密的链条、相对宽深的护城河。

  3、人才团队的丰富与牛逼。

  一个细分产业(领域)的前景,与资本的热闹人才的拥挤程度,一定是正相关的。这前后两者关系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很难说谁前谁后,生态进化与酝酿到某一刻,事情就会往新的格局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商业科技新媒体,还没有走到转折性那一刻。尚且不必跟BAT并肩,什么时候这个行业能给技术产品内容市场人员开出足够与二线互联网公司看齐的薪资待遇,我会对这个行业的前景更乐观些,也才谈得上第一点的突破。

  上述几点因素,相互交织、互为促进(或制约),在过去一年中还在艰难抽芽。不过创业者不怕凡事为零,在商业科技新媒体领域里,虎嗅有信心与耐心成为生态进化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

  在虎嗅新的一岁中,

  1、加大对用户产品、客户产品的研发力度。特别是在移动方面,我们正在构思与现有的“虎嗅”形态完全不同的新产品,敬请期待。当然,和“虎嗅”相同的是,它的出发点仍然是让你有效率地获取商业科技资讯。

  2、重新规划内容的层次,持续提升内容的丰富度与质量。包括视频音频在内的、有别于文字的内容形态,我们会先小打小闹玩玩看。随着虎嗅作者伯通的加盟,虎嗅AV(Audio-Video)台即日起正式成立!

  3、提升管理规范性与文化创新因子,并看看怎么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坦白说,成熟到胡子一把抓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迄今都还是“作坊”形态居多。所谓新媒体,小心重蹈覆辙。关于团队与人才,其中一点:虎嗅将以科技新媒体里最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贪婪获取最有诚意、热情与能力的产品技术人才、内容人才、市场人才。下个月,虎嗅将从蜗居了两年的三空间小区,搬到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上个月,虎嗅做完了新一轮融资。这个月,虎嗅两岁。

       合肥广告公司http://www.ahmtw.cn祝愿虎嗅接步步高升!

在线客服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