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04
继媒体披露美国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电话后,美国数据监控事件继续发酵,并升级。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肌肉发达”项目秘密潜入雅虎和谷歌数据中心挖掘数据,这一个情报监控项目由英美两国情报机构共同操作。美国国务卿克里还首次承认,部分监控活动已过度。
作为“监控门”升级的主角之一,谷歌、雅虎等企业的反应颇堪玩味。这一次谷歌抗议NSA的分贝终于升级,表示愤怒并称政府行为严重越界。谷歌强烈否认曾给予NSA进入其服务器的许可,并声称已增强了对系统内部数据传输的加密,言外之意是政府只是利用了其系统的漏洞,其本身不负责任。雅虎也发布声明称从未授权政府进入其数据中心。
随着更多内幕被披露,尤其是用户在谷歌的个人账户信息可能泄露,这时谷歌就必须更明确地澄清自身无责,更不存在和政府的共谋关系,否则其商业声誉会受到影响。但除表示愤怒以平抚用户情绪外,对NSA侵入其系统挖掘数据,谷歌等并没有更多的办法。这是因为大企业所存储的这些数据没有被赋予明确产权,它们显然已脱离了客户掌控,但大企业对其拥有多大范围内的处置权也无定论,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政府和企业都可轻松侵入的领域。谷歌等企业只是设下一个最基本的防线,不容自身声誉受损,但并无多少动力去维护客户的浏览信息等隐私。
事实上,政府之所以乐于侵入谷歌等企业的数据中心,其基础正是企业一向热衷于收集用户的信息。用户消费习惯等信息非常有利可图,这已使信息买卖成为一个独立产业,相对来讲谷歌的内部安全措施还是比较完善,但其他企业的数据交易很少受管制。迄今为止,美国公众只是担忧,并未对NSA的监控行为发起集体性反对行动,这是因为个体受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随着事件升级,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试图对监控做一些约束,但因为公众压力尚不大也不会有很大动作。而科技企业本身会成为改革的重大障碍,因为强调保护客户信息安全就意味着增强对它们的限制。
其实,美国数据监控事件的最大影响可能是在国际方面。美国的国际监控是最大的“无法地带”,即使是美国国会目前考虑的约束措施,都是只保护本国公民。因为NSA的海外监控基本不受约束,所以其反恐目标可能变成一种借口,例如美国被爆对欧洲的监控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经济情报,在此情况下欧洲人也开始重视对美监控。
恐惧会破坏互联网所依赖的信任,尤其是对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主导者的信任。巴西已表示准备出台规则,规定科技公司关于巴西公民的信息都要存储在巴西国内。欧洲等地的公众也可能对政府施压,要求更多针对美国的信息安全保护。各国尤其是美国公民因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无力约束政府信息监控,更不用说海外监控,由此导致的相互恐惧使各国产生网络保护主义倾向损害网络自由度和经济效率,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