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04
在数字化的今天,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对阅读习惯的影响、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昨日下午,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著名作家“赫连勃勃大王”梅毅、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之一李迪共聚宝安读书论坛,探讨“新冲击、新挑战、新机遇——阅读媒介多样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深大文学院副院长南翔教授主持了该论坛。
读图带来的是退化
什么是新媒体?在传播系学子的教科书中,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体,再具体来说,它还跟“数字”沾边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手机……教科书中如是说,但,这就是它的全部吗?
胡野秋认为,“新媒体”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问题。“什么是新?什么是旧?电视发明出来的时候,相对于广播就是新媒体,现在也成了传统媒体。‘新’这个词,是个大框,什么都能往里面装。当一个概念无限延伸的时候,它有时会让人很茫然。”
手机阅读方便、网上的新闻比报纸快……当所有人对新媒体赞誉有加的时候,正是值得忧虑的时候。“我觉得要警惕新媒体,在所有人都在欢呼同一种东西的时候。”胡野秋说。新媒体所带来的,是读图时代的来临。“读图时代的概念是由日本引进的。是进步还是退步?我觉得是退步。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读图时代,汉字就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我们现在难道要画回去吗?读图时代带来的其实是低智商。生活在读图时代的人,会越来越简单化和扁平化,这是集体的无意识,是非常可怕的。这样的环境培养出的孩子,会成什么样?”
“新媒体只是工具!”胡野秋提出,“我们阅读的,是内容,对于工具的不同形态,不应该一味地去追捧。虽然我们的邻国流行读图,但是欧洲的主流国家却禁止让孩子们使用IPad上课,这是值得思考的。”
分析新媒体:
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时代
“如今的时代,是个似乎人人都可能当作家的时代。”这话由“发迹”自网络的历史作家“赫连勃勃大王”——梅毅的口中说出,尤其值得玩味。“只要你能码字,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写作、表达,而且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和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
梅毅说,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和艺术创作,在某些方面,很类似上个世纪初在欧洲的达达主义。这项1916-1923年间出现在法国、德国和瑞士的无政府主义艺术流派,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从‘反潮流’、反传统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有这个趋势。但是由于载体不同,其实所蕴含的个人主义的独特表达很少,基本都是群体一种无意识的宣泄。”
梅毅承认,新媒体的链接和互通能力,肯定会对文学写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这位成名于网络的历史作家却拒绝别人称他为“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这四个字,现在已经被完全毁坏了。”梅毅说,“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和精英人士已经不读网络作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成为日常生活压力的宣泄渠道,在这条‘排污渠’中,珍珠越来越少,垃圾越来越多。”
对待新媒体:
接受、引导、共存
随着新媒体阅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不断加深,已有不少有志之士看清了其“真面目”。那么,该如何对待新媒体阅读?尹昌龙提出了三个原则:重视、引导、共存。
“在今天,每个人都是媒体。”尹昌龙说,他曾看到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自己经营一个微博账号,还拥有不少粉丝,这在二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当年深圳有个著名的杂志——《深圳青年》,曾有40万的发行量,是非常好的成绩,备受瞩目。而现在一个微博大V的粉丝都不止这个数字。”
尹昌龙说,真正的民主从互联网时代而来,因为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现象值得警惕:“全世界很少有像中华民族这样的民族,它对‘现代’的渴望超过全世界任何民族,IPad在国内兴起才几年,已经把中国人80%的阅读习惯改变了,而在比我们更发达的欧洲,人们还是更习惯阅读纸质书,这点值得反思。中国人太过喜爱新东西,太容易放弃传统。”
胡野秋对新媒体阅读的评价则更为直观:浅阅读。“你上班第一件事开电脑,回家第一件事开电脑,这一天下来,脑子满满的,好像看了很多东西,但你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这是无效阅读,还不如你看十页书。”
正因为网络文学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所以要重视;因为重视,所以要好好引导。“我觉得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就好比江南地区梅雨季节时冷暖空气的拉锯战,谁也战胜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尹昌龙如是说。而让传统阅读爱好者振奋的一个数字是:深圳中心书城的销售额排在全国前十。这也许可以说明,在深圳这样一个“新潮”的城市,我们仍可以对纸质书阅读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