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13-08-08

移动新媒体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媒体形态,以视听内容为核心,借助互联网等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传播,已经并且还将持续对现有的媒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移动新媒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以领先的用户规模、丰富多样的业务形态、产业链各环节的多元竞争,实现了与世界移动新媒体的同步发展。

  概念的界定及多元化竞争

  近年来,在中国,以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新媒体新业态风生水起,蓬勃发展。

  我国新媒体用户规模世界领先

  视听新媒体是数字技术革命和媒体变革大趋势中的产物。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分析,到2010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20亿,手机用户数达到53亿,3G注册用户数达到9.4亿。在我国,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达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均居世界首位。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视听新媒体业务丰富多元

  对于视听新媒体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标准和方法:一是按技术的突破性变化来划分,把基于互联网的各种视听业务形态称为视听新媒体,包括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二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来划分,把近10年中出现的、在传播空间上发生重大变化的视听业务形态叫做视听新媒体。本文采用第二种概念界定方式,故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视听新媒体形态可分为两大类6种业务:一类是侧重发展互动功能的视听媒体,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包括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另一类仍为单向传播方式,但加速了传播渠道的分化和传播空间(终端)的延伸,主要是指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和各种公共视听载体。

  视听新媒体产业呈多元化竞争格局

  中国视听新媒体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媒介与通信、广播影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日新月异。

  内容提供方面,已经形成自制、沉积、版权购买、用户上传、合作集成等多渠道来源。传统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内容以其品质和公信力在视听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民营机构在内容的制作和发布方面成长迅速,成为视听新媒体市场上活跃的力量。

  网络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的技术体系各有所长,其所承载的视听新媒体业务也各有特点。广播电视网是广播类视听业务的基础网络,并逐步成为互动类业务的重要力量。电信网在传输互动类视听新业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终端产品方面,收看收听视听内容的终端,正从单一功能的电视机、收音机,扩展到可上网和具备其他功能的电视机、电脑、手持终端等多种电子器件。其中,以手持终端产品的类型最为丰富,包括手机、MP4、小型平板电脑等。电视机向平板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电脑显示终端向大屏幕、移动化方向发展;手持终端向融合化、智能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用户消费格局方面,网络视频、网络音乐、手机视频与手机音乐以及公共视听载体的用户发展迅速,给传统广播影视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各类视听新媒体用户规模显著增大。与传统广播电视单一的消费方式不同,视听新媒体形成了直播、点播、回看、搜索、网络社区等多种消费方式。盈利模式方面,除了传统的广告外,包月收费、按次收费、版权营销、寄生模式、服务托管、线下活动等多种营销模式,在多种视听新媒体形态中均有出现,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与世界视听新媒体同步发展

  中国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基本保持了与世界的同步。中国的网络视频则在近几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网络视频广告收入在20亿元左右,而网络视频的用户人数则达到2.8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国家视频用户群体。在IP电视发展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IP电视用户规模最大的城市。而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MB标准,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运营体制,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模式。

  以上就是对移动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线客服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312号